English

不娶少妇

2009-01-01 20:14:00 来源:书摘 我有话说

1

“不娶少妇“这句话,出自一位外国大作家的口中,是对那些一心想讨个年轻太太的老年男士,所作出的发自肺腑的忠告。

说这话的江奈生・斯威夫特先生(1667―1745),是

大家都知道的童话故事《格列佛游记》的作者。这位17世纪到18世纪居住在都柏林的一位神职人员,把“不娶少妇”列入他老年自勉十七条的首条位置,言简意赅、开宗明义:人进老年,千万别娶二三十岁的女人当太太。大概他是总结了相当多的老夫少妻的例子,认识到太年轻的太太对于太年老的丈夫那种害多益少的作用,才特别强调的。

我认识的一位年届花甲的男士,前不久与发妻离婚,然后在物色新夫人的新闻发布中声称,做他的未婚妻,条件之一,年龄务必要在25岁至30岁之间,上必封顶,下可商量。这种在斯威夫特看来,大概算得上是赴汤蹈火的勇气。

斯威夫特也活到了78岁,很长时期当过退休的大臣和外交家邓波儿爵士的私人秘书,还做过爱尔兰大法官伯克利伯爵二世的私人牧师,也许他的职业,使得他终日与这些年迈的上司、和上司交往的大概也是些年迈的老人相处,天长日久,故而熟悉了人上了岁数以后颠三倒四的状况,自然也了解老年男士那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性冲动,目击那些因性欲旺盛的少妇而弄得老先生丢盔卸甲、惨不忍睹的样子,才使他把“不娶少妇”放在自我警戒的头一条吧?

人是要衰老的,正如一年四季的转换,生命进入冰封万里的冬天,例属正常,秋风萧瑟,寒冬已至,就不宜总做春光乍泄时候的美梦了。少妇对于高龄男士来讲,是否克化得动,看来斯威夫特先生是持异议的。青春焕发的少妇,也许能催发老男人的一些性激素的残渣余沥,但不一定是一剂良药。综观中国封建社会先后大约三百多个皇帝,长寿者极少的一个重要原因,是与身边这类少妇太多不无关系。

可以不服老,或者不承认老,也可以做美容,把脸皮熨平,把头发染得黢黑黢黑,甚至改填履历表,使自己晚出生两年。但新陈代谢,是宇宙间生存发展的规则,衰老是谁也不能逃避的现实。钱也好,权也好,都无能为力的事情。

其实,老有何怕?怕就怕在老而糊涂,老而失态,老而不识时务,与人笑柄耳!小猫爱跳跳蹦蹦,时不时地闯个祸,老猫就爱在沙发上打瞌睡,发出匀称的呼噜声,大家视这为正常的现象。倘若老猫也跳上蹿下,撞倒瓶瓶罐罐,疯疯癫癫,那就该觉得这只老猫,不知哪根神经出毛病了。

若干年前,在罗马的一次世界杯足球赛上,前球王贝利对在场上踢球的巴西国脚不停地发表指摘的、不满的、甚至很挑剔的看法,他自以为曾经是巴西足球上一代辉煌的代表人物,有这样说三道四的权力。著名球星马里奥批评道,贝利“精神上有问题,任何生活在过去的人,都会进入博物馆”,“贝利现在对我们已经不重要了,因为如今人们踢球的方式同他过去完全不一样了。贝利已成为过去”。

新陈代谢的规律是永恒的,也是严峻的,包括文学,也不能例外。海明威在《非洲的青山》里,就一点也不客气地说上世纪30年代的美国作家,男的老了以后,成了婆婆妈妈、唠叨不休的碎嘴子,女的变成圣女贞德,看什么都不顺眼,都是离经叛道。言语虽然尖刻,但却是那些刻薄后进、雌黄新秀、看不上新生代的老年作家的通病。任何人头顶上都不可能有万世辉煌的光圈,要敢于承认才力不逮,给年轻人腾出位置,要退出舞台甘于寂寞。斯威夫特的《格列佛游记》里,有一种老而不死的人,他们具备一般老年人所有的缺点和荒唐行为,不但性情顽固、暴躁、贪婪、沮丧、虚荣、多嘴,而且丝毫不讲友谊和情爱,即使有,顶多也只能对儿孙还有些感情。这种人无论对于自己,对于他人,都是一种可怕的负担。嫉妒和妄想是他们的主要情欲。他们嫉妒年轻人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已经没有寻欢取乐的可能。但当他们看到送葬的行列时,他们又抱怨只有别人才能得到休息,而他们自己却永远得不到。除了在青年和中年时期得到的一些经验和知识以外,他们什么也记不得,而这一点点东西也是很不完全的,我们最好不要相信他们的记忆。在他们中间最幸福的倒是那些年老昏聩、记忆全失的人。因为他们不像别人那样有许许多多的恶习,所以他们还比较能接受人的怜悯和帮助。

所以,在没到40岁的时候,斯威夫特就如是说:“当我老时,愿望如下……”一共17条,是他将来步入老年后的基本生存原则。除第一条需商榷外,其他诸条,即使在200年后的今天,也还具有现实意义。

第一,不娶少妇。

第二,不混在年轻人队伍里头,除非他们专诚邀约。

第三,不乖戾、郁闷或猜疑。

第四,不鄙薄当代的作风、情趣、时尚、人物、斗争等。

第五,不爱小孩,并且尽量避之则吉。

第六,不向相同的人复述相同的事。

第七,不贪。

第八,不忘正派、整洁,因为怕落入鄙脏。

第九,不严厉对付年轻人,但接受他们青春的愚昧和缺点。

第十,不听无赖之徒饶舌,也不受他们的影响。

第十一,不随便施教,也不随便麻烦别人,除非对方切求自己。

第十二,盼望有些好朋友在我破坏或疏忽上述意愿的时候通知我,并且指出缺失的所在,使我按此改正。

第十三,不多言,也不多讲自己。

第十四,不夸耀年轻时的英姿、力量或如何受女性欢迎等等。

第十五,不听谄言,也不要设想自己会蒙年轻女子的青睐。

第十六,不肯定事情,也不固执。

第十七,不自负有本事能行列守则,惟恐一条也把不住。

2

人,总是在不知不觉中老起来的,这过程比较缓慢,因而不是那么显眼地像秋天的叶黄叶落随风飘舞,令人有蓦然回首的惆怅。古人言,“不知老之将至”,确实是人到老年的真实状态的描写。虽然,你的儿女一天天地长大,你的熟人一个个地逝去,都在提醒光阴荏苒,日月如梭,时光一去不复返。但大多数人,还是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,步入桑榆晚景的老年。我也是很晚才意识到自己是年近古稀的人了,早几年,还认为那是遥远的事情呢!坐公交车,别人站起来让座,起初颇有点不习惯呢,但似乎只不过是一眨眼工夫,居然马上就要跨进70的门槛了。

上了年纪的朋友们聚在一起,常常觉得自己吃得下,走得动,身子骨硬朗,总不大甘心自己的老。人说发白为老,我可以染;人说牙掉为老,我可以镶;人说老从腿起,步履蹒跚曰老,我一息尚存,锻炼不止;人说常跑医院,百病丛生曰老,我并未卧床,离死尚远,怎么算老呢?所以,常要较劲。其实,这样强撑的本身,说明在生理的老之前,心理的老,早就开始了。

人之老,应该是先从心上老起来的。我记得,年轻时读《堂吉诃德》,笑得我昏天黑地,前仰后合。但如今我偶翻书架,拿起这部名著,想再找回早年的那种欢乐,竟不可得,顶多,莞尔一笑而已。所以,随着年龄的增长,笑声渐渐少了,绝不要以为这是严肃和成熟的表现,很可能是心灵老化的结果。若是总在不厌其烦地重复同一话题,而且总以为是第一次对人家讲述,听的人也不好意思不听你老人家津津有味地讲,那就意味着真的老了。感觉迟钝,是心理衰老的早期表现。我也生怕沦落到这一步,每对朋友讲什么之前,都要问一声对方,你是不是听到我说过?其实,这句问话本身,正说明自己老了,惟其老,记忆才不灵光,若绝对有把握,会用得着忐忑嘛!

小孩子盼过年,盼长大,因为未来对他来讲,是一张可以无限透支的支票。老年人怕过年,是由于离终点站不远的缘故,这种心理障碍,就是老态的表现。所以,女人到了一把年纪,就要往脸上多打粉底霜,遮住皱纹。男士也同样,若碰上机关领导班子调整这样一个敏感期,当着组织部派来的干部,千万别问某人多大年纪,那是很犯忌的,会影响人家的仕途。怕老、畏老,不肯老、不想老,正是心理上已经老了的表现。其实,当我们对一切一切都感到习惯、泰然、无所谓,不再具有浓厚的新鲜感的时候,也就意味着心灵已经在老化之中。

人过花甲,应该追求一种成熟的美。进入古稀之年,更应该体现出一种智慧的美。最难得者:60岁时清醒,70岁时更清醒,80岁时彻底清醒,这就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界了。

老了以后,一定要做到以下几个不要:

  不要怕被人遗忘;

不要怕受到冷落;

不要不识时务地抛头露面,还要插手管事;

不要怕失去讲话机会,产生令人厌恶的指导癖;

不要怕后来人否定自己;

不要认为自己空前绝后,谁也看不进眼里;

更不要用嫉恨的目光,诅咒一切后来人。

从文学史上来看,作家诗人,长寿者众,但还能坚持写到生命最后一刻的并不多。学到老,写到老,有这种可能。但写到老,还写得好,那是十分稀有的现象。 所以,美人迟暮,作家也不例外,都会有在创作上老态龙钟这一天的。一旦到了写不出什么作品的时候,便像妇女失去生育能力,进入更年期,开始不安生地折腾了。折腾自己不算,还要折腾别人。这种折腾,便表现在文学的嫉妒上,诸如指责年轻人的变革尝试,诸如反感文学上出现的一切新鲜事物……

老不是罪过,但年龄不是资本。在荒原上,毛色苍黄的老狼,总是离群而去;热带雨林中的大象,最后也是不知所终。文学大师托尔斯泰,已经是风烛残年,还要在一个风雪夜里独自出走。也许,他希望自己像丛林中的大象一样,打算从这个世界消失吧?川端康成在《临终的眼》里说:“我以为艺术家不是在一代人就可以造就出来的。先祖的血脉经过几代人继承下来,才能绽开一朵花。”当想到这朵花里,有自己曾经尽过的一份心力,老又何足畏哉?

3

老年人再婚,是一个并不为其他年龄段人士特别理解,然而在这个群落里,确是相当在意的事情。几乎每个人的周围,都存在一些失偶的老年朋友。不久前,家住浙江海盐的百岁老翁、一位上世纪30年代的老作家章克标先生突然作出惊世之举,登报征婚。据说应征者颇多,各个年龄段的女性都有,甚至有摩登艳妇,妙龄女郎,天真少女,时髦小姐。章老先生看来接受了斯威夫特“不娶少妇”的忠告,好像在第一轮筛选中,就将可以当他女儿、孙女的候选对象淘汰出局了。

个别作家娶了少妇以后,男士努力不敢老,女士尽量不年轻,弥合年龄差距,总要操点心,但迟开的玫瑰,别样的芬芳,欢悦的老境,美丽的黄昏,看来斯威夫特的“不娶少妇”的劝诫,也未必绝对正确。

最近,国内出版了一本很有趣味的书,书名“知识分子”,从负面写了几位大名鼎鼎的人物,其中包括厄内斯特・海明威。

海明威一生结过四次婚,其中三位的年龄都大大小于他。1959年,已届花甲之年的他,也是因不堪疾病缠磨最后开枪自杀的前两年,还倾心一位19岁的一家比利时新闻社的特约记者瓦莱莉・丹比-史密斯,并动过娶她的念头。他的第四位太太玛丽・韦尔什,只有接受丈夫的安排,忍受这位更年轻的姑娘,成为海明威月薪250美元的亲密助手,出现在家庭生活之中。虽然“令人讨厌、丑恶和痛苦”,但玛丽已经下定决心,无论发生什么事情,也要赖着不走。这种“三个早餐盘子,三件晾在绳子上的湿浴衣,三辆自行车”式状况,在他与第一个太太,那位富家女哈德莉共同生活期间,就曾经发生过。

所以,那位自以为雄风不减当年的海明威,居然信口开河地“告诉查尔斯(巴克)・兰汉姆将军,经过一段时间的冷落,安抚玛丽是件很容易的事,因为‘前一天晚上已经对她灌溉达四次’”。海明威死后,兰汉姆向玛丽求证这个问题,她叹息着说:“那要是真的该多好! ”

写到这里,不禁感触良多,对于老年男士而言,年龄相差悬殊的婚姻,英国大作家江奈生・斯威夫特的箴言“不娶少妇”,还是有其一定的道理,值得三思而后行的。

  (摘自《李国文说人情世态》,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,定价:26.00元)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